Thursday, June 16, 2022

第九章 「神闕、關元」經穴 vs. "navel" 古典美學

禮服的靈魂 The soul of formal wear

第九章

「神闕、關元」經穴 vs. "navel" 古典美學

左圖: 清代后妃吉服,乾隆(1736-1795),《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頁149
中圖:  L'uomo vitruviano by Leonardo da Vinci
右圖
: 明代朝服上衣,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016

我們熟誦西方禮服法則,視西方禮儀為文明象徵,但卻遺忘所有遠古文明,都是同出一轍。西裝的紐扣法則- "sometimes, always, never" "always",坐落於肚臍位置,"navel"古希臘語解作「中心」。這概念源自古典美學的人體理想比例,從羅馬時期公元前一世紀, Vitruvius 的原著 "De architectura" 以人體自然比例作神殿建築的參考,至文藝復興時期1489 Leonardo da Vinci "L'uomo vitruviano" 1521 Cesare Cesariano "Homo ad circulum" 以完美幾何演譯人體和宇宙的關係,到上世紀初 Le Corbusier "Modulor" 通用於現代建築和工業生產的黃金比例。"navel" 為人的中點心建立自然科學、哲學的審美標準。

西裝: Sartoria Vestrucci

從戰國時期《禮記》第三十九篇《深衣》以天文學為藍本的禮服法規,5000年前凌家灘《玉版玉龜》 的 95 啓示1 用於歷代皇朝宮殿、曆法、術數和禮服形制。明代的宮廷袍服2 交領腰間綁帶之水平,是「神闕」經穴 (即肚臍) 為「規、矩」法則的中心點,跟西裝 "always" 紐扣一樣,下丹田「神闕」經穴正是西方 "navel" 的水平所在。東方以肩頂高度9/5比例定「神闕」經穴的位置,以人體結構,力學所建立的實用美學,西方從頭頂高度以黃金比例定 "navel" 的位置,為自然宇宙觀的哲學。

1參看: 「第七章 一脈相承、無他道也」
2參看: 第一章 當《超級程式》遇上五千年神秘符號

左圖: "Homo ad circulum", by Cesare Cesariano, 1521
右圖
: Vitruvian Man, illustration in the edition of De architectura by Vitruvius; illustrated edition by Cesare Cesariano (1521)

羅馬時期 Vitruvius "De architectura" 的原文只有文字記載: "navel" 肚臍為中心點,從人的支體伸延,可以規劃完美的正方形和圓圈的比例。」到文藝復興時期,Leonardo da Vinci Cesare Cesariano 以圖象作 “Viruvius man” 演譯,把人置於重叠的正方形和圓圈內,用幾何圖案展示人的完美比例為宇宙中心:

-當中心點定於下腹(lower abdominal),支體的伸延成正方形,
-當中心點定於肚臍(navel),支體的伸延成圓圈。

Vitruvius man象徵人的完美可聯繫任何幾何圖案所代表的天、人、地界,自由穿越各界,為當時 "neoplatonism" 的精神。東方歷代禮服以《禮記》規矩方圓的蓋天觀作形制,下丹田的「神闕、關元」經穴為中心點,明代之前,袍服交領腰間綁帶之位置,以肩頂高度9/5比例定「神闕」經穴為圓圈的中心,明清往後的厂襟,以頸底高度9/5比例定「關元」經穴為正方的中心。跟西方「方、圓」幾何的肚臍(navel)、下腹 (lower abdominal)中心點重叠所衍生完美比例同出一轍。


左圖: L'uomo vitruviano by Leonardo da Vinci
右圖
: 明代朝服上衣,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016

左圖: L'uomo vitruviano by Leonardo da Vinci
右圖
: 明清代后妃吉服,乾隆(1736-1795),《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頁149

據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王南博士的著作《規矩方圓,天地之和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群與單體建築之構圖比例研究》,《周髀算經》:「圓出于方,方出于矩」規矩方圓作圖所衍生 √2 :1 3 :2 比例,自遠古已作城都、建築、墓葬的規劃。如王貴祥先生的唐宋建築簷高和柱高之間的√2比例、馮時先生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五千年以前的一組圜丘和方丘,圜丘的三重祭壇之間的直徑的比例,正好符合1:√2、王樹聲教授對隋唐長安城和張十慶教授的《營造法式》分析等。3

3參看: 建築學報 | 中國建築規矩方圓之道——《規矩方圓,天地之和——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群與單體建築之構圖比例研究》學術研討會綜https://www.gushiciku.cn/dc_tw/20119872

《周髀算經》「圓方圖」,「方圓圖」

上圖: 王貴祥作唐宋建築簷高與柱高比例分析
下圖: 方圓作圖基本比例——√2與 √3/2,《規矩方圓,天地之和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群與單體建築之構圖比例研究》

左圖: 紅山文化圜丘,D1/D2=D2/D3, D3=2D1
右圖: 馮時作牛河梁紅山文化圜丘分析圖,顯示三環石壇直徑之比為 1: 2  :2

東方的「規、矩」、 1:√2 比例跟文藝復興時期的 Vitruvian Man 演譯所回應古希臘數學問題 "squaring the circle"- 「只用圓規角尺(規、矩),畫出相同的面積。」是同出一轍。西方的圓、方幾何(straightedge and compass construction) 結合面積 "π" 的運算, 所衍生的 √π  是一個「無理數」(irrational number) ,和「超越」(transcendental) 答案,令歷代西方學者有不同演譯和辯証。東方的「規、矩」√2 和西方的√π 、黃金比例的投射,都以「規」定中心、圓方幾何建構(straightedge and compass construction) 成之「無理數」的比例,在現實世界可以不是絶對的方案 (approximate constructions),卻是遠古文明的共同法則。

Approximate construction by Robert Dixon in 199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quaring_the_circle



Friday, April 22, 2022

第八章 中縫啟示錄|絶對的法向 The Revelation of Center Seam|Absolute Normal

禮服的靈魂 The soul of formal wear

第八章 

中縫啟示錄|絶對的法向

The Revelation of Center SeamAbsolute Normal

電影 2001: A Space Odyssey, 太空漫遊

在電影 《2001: A Space Odyssey, 太空漫遊 》裏 ,帶領人類從原始動物進化到文明,是由神秘的黑碑(monolith) 穿梭於時空屹立在人類祖先面前,一時跟地球水平線成90度豎立,一時飄浮於太空跟各大行星的切線 (tangent) 成平行狀態,一片肅寂地沒有半點跟生命聯繫跡象。在戲裏 "The Dawn of Man" 的一幕 ,當我們祖先把視線從地面上的黑碑90度向投射於天上的半遮蔽太陽時,那一刻的回想啟發了他運用骨的「工具」模仿黑碑作求生技倆,他利用骨作武器佔據地盤和擁有權力,最後他拋骨上天空而鏡頭轉向太空船,代表骨的「工具」帶領着人類進化。黑碑象徵我們祖先所用的圭表 (sundial),掌握時間,方向來建立世界、宇宙觀,這些對天文地理認知的渴求為所有人類知識的根本。遠古的圭表是用人骨,所以叫作「髀」,公元前後的《周髀算經》解釋「髀」為:「周髀,長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當人類祖先走出了洞穴,開展農耕,對時間和空間精準規劃更有所求,建立圭表需對身處環境的密切探索,以觀察天象為基礎,所衍生的三大學科為後世文明基礎: 哲學「為何」 (why) 所解釋的世界觀為所有學問之根、數學「何為」(what) 作未來的預測/投射為所有科學之本、力學 「如何」 (how) 所建造棲身之地 (place making) 為所有藝術之首。

2001: A Space Odyssey, 太空漫遊 "The Dawn of Man"

左圖: normal, Wikipedia
右圖: Spherical coordinate system, Wikipedia

立表測影,原地畫圈,表的中軸所投射的影子定日間之時和方向,也為觀察太陽和恒星之間的偏差來核準所處之方向和年、月、日。垂直的杆為「表」,日間正午圭表所投射的影,是以中軸跟地面水平的「圭」成「90度」所定之四方為準,為往後繪制恒星環繞北極星的運行作定立之時。圭表是數學上的「法向」"Normal" , 所投射之方向跟地平面的「切線」"tangent" 保持90度。當圭表 (z) 的投射和地面的南北、東西經緯線 (x,y) 結合成數學的「向量」"vector" (x,y,z),「法向」與赤道的遍差定身處之經緯角度,「向量」(x,y,z) 與赤度之平衡和結合北極星的座標,從西漢圓盤所建立的二十八宿,用作演算太陽、月亮、行星跟星宿之距離、角度(rθφ) 等天文座標 polar coordinates。中軸的「法向」 如電影《2001: A Space Odyssey, 太空漫遊 》中的神秘黑碑(monolith),帶領遠古文明進化,建立未知的世界觀。

《如果國寶會說話》二十八宿圓盤圭表:周而復始如期而至

《蓋天觀》"Sensorium" 是人向天仰望圓鍋所覆蓋的天象,察覺行星環繞着圓鍋的表面,像流浪般穿駿於恆星,星象覆蓋於大地之上而運行。當人看到的天象,相信看到、感覺到的只是宇宙的一少浮光略影,背後必存有主宰力量。從這認知,人已脫離了原始。人運用圭表計算赤道,黃道等行徑,所記錄的歷法結合人的世界觀,尋找未知的星際運行。以28星宿九宮的概念,結合陰陽曆法,預測所看不見的規律來預測未知的行星運轉。

天文學是皇權的基礎。能掌管天文學,便能獲得統治的資格。準確授時,為最大誠信的禮教。《禮記》、《周禮、春宮、典端》、《周髀算經》、《清代段玉裁》所建立的禮教、曆法、術數、宮殿,墓葬等法則皆以天文學為藍本。《禮記》第三十九篇《深衣》: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列出以「蓋」為首,即《蓋天觀》的宇宙規律為禮服之本。

a

-「規」,即圭表所定「法向」的中軸,畫圈測影。據馮時教授所引述:「商代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 「中」 字作「丯」,或繁作「中+丯」(看圖 a),到周代省作為""(b),其綜合了圭表的中軸線""、圓形界限 「O」和建旗聚眾立表「丯」的象徵意義。古人的""源於制定時間。」1

-「矩」,《周髀算經》:「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清代段玉裁》:「矩,法也,常也。」規矩之意正由規與矩能構成一定常法而生。

-「繩」,據馮時教授所引述:「按照古代蓋天家的說法,「」字形也就是二繩,二繩的交點則是中央,而地盤二繩相交之處特標出日圓點,暗寓中央。」2

-「權、衡」皇權的精準授時,季節規劃,决定整個族氏的命運,為極少數人能掌握的知識。「權、衡」以現象授時的精準為傳統文化的核心。

左圖: 紅山文化圜丘,D1/D2=D2/D3, D3=2D1
右圖: 馮時作牛河梁紅山文化圜丘分析圖,顯示三環石壇直徑之比為 1: 2  :2


如紅山文化圜丘,是由粉紅色圭形石樁組成的三個同心圓的祭壇。內環(D1)、中環(D2)、外環(D3)的直徑比例都是一致為2D1/D2=D2/D3, D3=2D1,它們的倍數2,更需精密的量度和引出了《周髀算經》「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勾股問題。3

1中國古代的文與人文,作者馮時。pg.9
2中國古代的文與人文,作者馮時。pg.42
3中國古代的文與人文,作者馮時。pg.294

清袍完美演譯甲骨文「中」的原意: ,中縫為杆,下擺的圓周為測影界限,襟為旗,團龍在正中的圓圈。

延續第二章《帝皇比例》和第四章《深衣》,清袍的中縫代表「法向」,一切形制以絶對90度跟地平面的「切線」"tangent" 垂直為準,所定的法向為A袍架構的滙聚和投射方向。「規」定中心和下擺圓圈的界限,如天上的星圍繞一極點來運轉而稱為「極星、帝星」,象徵人群、人臣,在圍繞著帝王運動一樣。「矩」之方定圓之距離,投射直線和圓規的分割,建構幾何細節的佈局。襟、紐、紋樣以蓋天術數作「權、衡」九五比例之分佈。「繩為線」聯繫清袍的形製藍圖和天象行星的運轉,延續禮服傳統的《蓋天觀》。

左圖: 中國二十八宿北斗星圖(圓圈表示距星)。見《中國天文考古學》頁 262
右圖: 清袍形製的結構。

Saturday, March 12, 2022

第七章 一脈相承、無他道也 The inheritance of Ming's robe

禮服的靈魂 The soul of formal wear

第七章 

一脈相承、無他道也 The inheritance of Ming's robe


明代朝服上衣,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016

清袍的「九五比例」沿襲於前朝的禮服規格,從《禮記》的《深衣》自先秦已有記載的禮服,明代演譯「深衣」美學-「規、矩、繩、權、衡」更具嚴謹。上文《第五章- 第三對盤扣》提到清袍腋下第對三盤扣為整套禮服的靈魂,和明袍交領綁帶之處特顯「九五比例」一脈相承。

左圖: 明代公服,大紅色暗花紗綴綉雲鶴方補圓領,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050
右圖: 明代公服,大紅素紗袍,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042

明代吉服,香色芝麻紗綉過肩蟒女長衫,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132

左圖: 明代便服,藍色暗花紗袍,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146
右圖: 明代便服,白色暗花道袍,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144

明袍的形制劃分兩系,第一系常用於朝服、公服和吉服 ,交領綁帶之處位於「九五分界」之水平 (從肩至腳的高度計),而下擺的滙聚點在「九五分界」水平線上或和肩之間的中心。從交領綁帶之處、「九五分界」之水平、下擺滙聚點成整體禮服的架構,盡顯《深衣》美學精粹。

左圖: 清代后妃吉服,乾隆(1736-1795),《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頁149
右圖
: 明代命婦冠服,赭紅色暗花緞綴綉鸞鳳圓補女袍,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078


第二系常用於命婦的冠服和吉服,交領綁帶位於「九五分界」之水平(從頸底至腳中軸的高度計)至頸底的中心點,相比第一系,提高了的綁帶位令整體比例修長,這也是清袍所採用的製式。而橫向「九五比例」的門襟分界 (placket),無論是頸側開襟的圓領明袍、頸下開襟的清袍或腰間綁帶的交領袍,都是沿用同一條垂直「九五分界線」統一地劃分。 

左圖: 明代命婦冠服,赭紅色暗花緞綴綉鸞鳳圓補女袍,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078
右圖: 明代服,大紅色四獸朝麒麟紋妝花紗女袍,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107

左圖: 明代吉服綠色織金風紗女袍,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104
右圖: 明代命婦冠服綠色素紗女袍,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pg.082





Saturday, March 5, 2022

第六章 中原|米索不達米亞 The Central Plains & Mesopotamia

禮服的靈魂 The soul of formal wear

第六章 

中原|米索不達米亞

上圖: 如果國寶會說話》《玉版玉龜-央視網 (cctv.com) - 紀錄片1 
下圖: Kudurru of Meli-Shipak II (12th century BC). Wikipedia2

上圖: 《如果國寶會說話》《玉鷹》-央視網 (cctv.com) - 紀錄片3
下圖: 前伊朗 (1959 - 1963) 的國旗

上圖的中央是凌家灘《玉版玉龜》之《八角星》和《玉鷹》。1985年於安徽馬鞍山含山縣發現的 5000 年前新石器文化凌家灘遺址。當年饒宗頤先生曾撰寫文章,形容為革命性和歷史里程碑的發現。因為它展示了遠古文化結構、術數、曆法的來源《洛書》,而不再是神話傳說。

下圖左上角是 Ishtar star,代表米索不達米亞的女神,主管愛和戰爭。石刻源自古老巴比倫公元前12世紀,屬於Meli-Shipak II 帝王朝代。前伊朗 (1959 - 1963) 也用這「八角星」為國旗。

左圖:伏羲女媧圖出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右圖: Serpent god Ningishzida on the libation vase of Gudea
, circa 2100 BCE, Wikipedia4

左圖: 三星堆 青銅神樹5
右圖: 亞述人聖樹。Assyrian Sacred Tree – Wall Panel Relief, 865 – 860 BC, Neo-Assyrian; Ruler: Ashurnasirpal II, British M
useum

從《第四章 深衣、生命之樹》所列出東周戰國中後期至唐代所盛行的《伏羲女媧圖》和近年《三星堆》遺址所發現的古蜀國《神樹》,是兩河流域米索不達米亞文明 (Mesopotamian) 傳入的神話演譯-「蘇美爾人 Sumerian 之農務、樹、蛇神 Ningishzida "lord of good tree"、和亞述人 Assyrian「生命之樹」"tree of life”」。據《周髀算經》記載商高引用巴比倫文明 (Babylonian) 的《勾股定理》"Pythagoras' theorem" 回答周公對計算天地之距離的疑問。遠古中原已受兩河流域米索不達米亞文明 (Mesopotamian) 所影響。

左圖: 秦始皇帝陵, K9901 百戲俑坑6
右圖: 古希臘舞者。Ancient Greek dancer, statuette in terracotta and clay (23.5 cm height), 225 B.C., approximately.7  

據歷史教科書對《絲綢之路》之記載,中原跟西域交流始於西漢(前202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論述假設漢朝之前的中原,跟西方沒有聯繫而自成一角的文化中心演變,繼而影響周邊的外族文化。但近年所發掘的遠古巴蜀文明,往往跟中原文化中心論格格不入。梁萃行教授曾引述秦皇陵的百戲俑,那半裸形態和精緻的仿布皺摺紋理的工藝跟中原文化大不同,風格更接近當時希臘的雕塑,根據這點學者Lukas Nickel在他的著作 "The first Emperor and Sculpture in China," 認為東西文化交流因亞歷山大 "Alexander The Great" (336-323 BC) 的東征而早已開始。「中原文化中心論」唯一解釋是巴蜀為外來文化,跟中原文化演變沒大關係。

Map of Achaemenid Persian Empire of the royal road system, which encompass a network of major roads over the empire.

《南方絲綢之路》,也稱「蜀身毒道」「茶馬古道」。9

公元前12世紀米索不達米亞的女神 Ishtar star 5000 年前位於中原安徽的《八角星》的相同,促以推翻「中原文化中心」論述。自波斯帝國 Achaemenid Empire 在漢朝之前 (550 b.c) 的版圖已經擴張至印度河谷 (Indus Valley) Gandara 王朝 (即今天的阿富汗) 等地方。 Darius the Great 帝王在位時所修建的主要道路包括 Royal Road ,沿着印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希臘貫通歐亞。這道路,一直沿用至羅馬帝國。以現時考古的佐證,較完整的推論應該是- 「巴蜀源自米索不達米亞文明,而中原文化是巴蜀的分支,在《絲綢之路》之前,是通過巴蜀的「蜀身毒道」「茶馬古道」等古道經四川、雲南、西藏、不丹、印度而進入中亞,跟西方沒間斷的商貿和演變。」就正如我們中原禮服《深衣》的形制,在《第四章 深衣、生命之樹》,《禮記》第三十九篇《深衣》所列出的「規、矩、繩、權、衡」,跟西方古典美學極為脗合。

左圖:  西漢曲裾袍10 
右圖: Meli-Shipak II on a kudurru-Land presenting his daughter unnubat-Nanaya to the goddess 
Nanaya11  

1) https://youtu.be/PnaMIxqGnhs , http://tv.cctv.com/2019/07/02/VIDExV9bG7I93LHQTTQ3PPVH190702.shtml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r_of_Ishtar
3) https://youtu.be/PnaMIxqGnhs , 
http://tv.cctv.com/2019/07/02/VIDExV9bG7I93LHQTTQ3PPVH190702.shtml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ngishzida
5) https://www.flickr.com/photos/mengti/30719385246
6)  https://ppfocus.com/0/cuc7dc00f.html
7) http://ancientgreekpandect.raftis.org/sculpture-300-to-200/
8) https://m.facebook.com/HistoryofPersiaPodcast/photos/a.400972800655618/522335295186034/?type=3
9) https://wiki.mbalib.com/zh-tw/%E5%8D%97%E6%96%B9%E4%B8%9D%E7%BB%B8%E4%B9%8B%E8%B7%AF
10) http://blog.sina.com.cn/zgzhuangshu
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li-Shipak_II







Sunday, November 28, 2021

第五章 第三對盤扣 The Third Knot.

禮服的靈魂 The soul of formal wear

第五章

第三對盤扣 The Third Knot.

「萬物皆有靈,只待喚醒它的人。」《百年孤寂》

“Things have a life of their own, it's simply a matter of waking up their souls.” - Melquíade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左圖: 張愛玲手繪,《更衣記》英文版 “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插畫
右圖: 清代后妃吉服,乾隆(1736-1795),《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頁149

讀張愛玲《更衣記》,文中已暗喻傳統服飾美學的沒落,而印記這「最後的稻草」 (the last straw) ,是今天長衫/旗袍腋下的第三對盤扣位置。

民意化

禮服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西方自古希臘時期,美學為哲學的分支,歷代學者著書立說,辯證論述的去留。五百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已把藝術規範和機構化 (Institutionalization),如建立美術學院和博物館,收集重要文獻和藏品等為美學作把關工作。時至今天西方文化藝術的演變,是從古希臘哲學傳承到文藝復興而走進摩登時代,服飾由規模宏大的時裝品牌、資深學者扎根於各大學院和藝術機構共同推進。

我們傳統禮服在清末往後,面對仇視著傳統一切的年輕知識階級1,古老帝國留下的嚴謹美學自然被張愛玲所說的「民意化」2- 裁縫因應客顧的「靈感」,抄襲西方時尚款式,在沒有原創和版權的意識下互相模仿、追隨的民國式 "bespoke" 風。張愛玲老師許地山在他的散文《民國一世》曾說: 「除掉變態的旗袍以外... 男女多半變了被他人(西方)裝飾的人形衣架,看不出什麼民族性來。」在19417月《大公報》:「自古以來沒有真學術,中國文化一向熱衷做人之學,所謂通經致用只是做官技術的另一個說法... 衣、食、住、行從來不括入學術的範疇... 一方面是為學人才的無出路。」所以歷代著名學者/大畫家,大都是官宦世家,只有絕少布衣出身。 

1,2參看:張愛玲《更衣記》


美學巔峰

清代后妃吉服,乾隆(1736-1795),《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頁149

清袍(清宮袍服)在禮服三千演變史中為另一藝術巔峰,具古典美學的比例 (proportion)、文化象徵 (symbolism),結構 (composition) 的精髓

清袍的深層文化結構,形態比例、細節排列可追溯至凌家灘《玉版玉龜》954天象學的文化符號啓示,亦印證《洛書》的常道曆法3

清袍的禮法承傳自《禮記》第三十九篇《深衣》「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所定的中心點為座標,從圓規、矩尺伸延的角度 (angle) 和距離所建構的幾何規劃,以「規」定中軸,「矩」定投射角度,「繩為線」之呈現「規、矩」的宇宙觀,權衡主次秩序、比例分佈4

清袍的佈局 (composition) 如交響樂 ,每一細節和整體格局環環相扣,牽一髮動全身。頸的闊度和深度跟胸寬9/5比例線 (a) 成領緣和襟緣的交匯點,而交匯點 (b) 所定之領緣 (c) 和襟緣 (d) 的闊度,影響一字盤扣的長度。第三對盤扣 (e) 的水平位置取決於頸至腳的中縫身高9/5分界 (f),上五部的中心為襟前圖騰的焦點 (g),亦印證在胸前的龍眼所在。中心點的圓周跟A袍的斜邊伸延至交接點為第三對盤扣的位置,同時也決定下擺的斜邊角度 (h) 5

清代皇后吉服,雍正(1723-1735),《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 頁123
 
3參看:第一章當《超級程式》遇上五千年神秘符號
4參看:第四章,深衣、生命之樹
5參看:第二章,帝皇比例

破格

9/5比例是歷代皇族的規劃工具,它符合人體學 (ergonomic) 和衣服垂墜 (drape) 的嚴謹美學和科學理據6。長衫/旗袍到了民初,第三盤扣被「民意」移上至胸膛頂部的水平。偏離了中心的格局,比例、盤扣定位、下擺斜度的依據盡失。禮服成「民意化」的「傳統迷思」(traditional myth)- 什麼裁縫傳什麼話,一切猜想成後世法則。 

6參看:第二章,帝皇比例

圖解


傳統的第三對盤扣位置,坐落於腋下和腰間的凹位,為符合人體學和布料自然地貼服在胸膛上,製造了的小凹位給腰間輪廓的點綴和特顯上下身的比例。

民初至今的第三對盤扣位置,坐落於胸側和手臂邊的凸位,使襟的弧度須更彎來省去胸口不貼服的布料。同時腋下的盤扣令下擺只可垂直懸掛,做不到腰間凹位特顯A型的下擺交接點。

清袍袖的形態,是根據手臂的體積和活動範圍而作出的弧度伸延至A型下擺,是一套精心的人體學計算。當第三對盤扣被移上,衣袖侷限於跟第對三對盤扣成直線。相比清末的弧線袖連接A型下擺的細緻輪廓,民初簡化的一橫一直T形缺乏特顯男性體態的線條。 

第四對盤扣

清代后妃吉服,乾隆(1736-1795),《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頁149

第四對盤扣坐落於9/5分界線下丹田水平。清袍的䄂寬,跟下擺9/5分界線的闊度成5,4,54,5,4比例,隨着A袍的斜度和袖的關係而調整。駁䄂的長度為手臂自然下垂時,跟第四對盤扣成同一水平,而上半部延續襟的圖案和特顯與下擺的比例。對比現今長衫因布匹有了闊封而省去了駁袖,令上下比例的分界也消失。 

清代皇后吉服,雍正(1723-1735),《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 頁123 

結語 

張愛玲在《更衣記》曾說:「我們的禮服只遵守西洋紳士的成規。」,大半世紀過後的今天,我們面對自已的傳統仍遵從西方審美的論調- 如什麼活着非遺 (heritage revitalized)、扭曲傳統 (tradition with a twist)、創意非遺 (innovative heritage)east meets west" 等空洞口號,彷彿又回到上世紀初對西方一知半解的年代。從第1-5章所列出的歷代演變- 凌家灘石器時代、先秦、唐、清,禮服的重要變革,本是東 (中原) 西 (西域、外族) 混集所累積的成果。有些卻走向另一極端,認為長衫、馬褂、旗袍是滿族人的服裝,不屬於華夏文化。國學大師王國維、北京大學校長胡適、《近三百年來底中國女裝》的作者許地山教授 (張愛玲香港大學老師)、周壽臣紳士等都是穿長衫馬褂,有誰會覺得他們的學養比不上現今的通識文化人呢?這一切迷失,都是從失去自己民族的禮服傳統開始。

清末牡丹紋提花羅男裝長衫,仍保留清袍的美學。李美賢藏品。李惠玲攝

 我們的時裝不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業,不比在巴黎,幾個規模宏大的時裝公司如Lelong’s Schiaparelli’s,壟斷一切,影響及整個白種人的世界。我們的裁縫卻是沒主張的。公眾的幻想往往不謀而合,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洪流。裁縫只有追隨的份兒。因為這緣故,中國的時裝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

究竟誰是時裝的首創者,很難證明,因為中國人素不尊重版權,而且作者也不甚介意,既然抄襲是最隆重的讚美。 張愛玲《更衣記》

 

第九章 「神闕、關元」經穴 vs. "navel" 古典美學

禮服的靈魂 The soul of formal wear 第九章 「神闕、關元」經穴 vs. "navel" 古典美學 左圖 : 清代后妃吉服,乾隆 (1736-1795) ,《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頁 149 中圖 :  L'uomo vitr...